日期:2019-05-13 17:03 作者:真理正气_真理正气网 人气:
党报评论打通官民舆论场路径探索
时间:2019年05月10日 17:00 来源:广西新闻网 编辑:李香莹
党报评论打通官民舆论场路径探索
舆论作为一种公共意见,是公众对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而许多人形成共同意见的时空环境,便是舆论场。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以及公民意识的觉醒,公民话语意识不断增强,表达方式趋于多元,舆论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逐渐形成了不同的舆论场。新华社原总编辑南振中曾对当下中国的舆论划分为两大舆论场,一个是依托于口口相传特别是互联网的“民间舆论场”,一个是以党报为核心的主流媒体着力营造的“官方舆论场”。官方舆论场使用的媒介主要是传统媒体,舆论传播模式是单向的,与受众缺乏互动。传统媒体宣传主流文化和核心价值观,但是单向传播使传统媒体难以知晓受众群体的真正诉求。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形成的民间舆论场却有着诸多天然优势,如传播模式是双向的,受众群体具有强大的参与能力,互动性强。正是这种特点,使官民两个舆论场相互分离,缺乏交集。但是,从本质上来说,两个舆论场并非天然对立,是可以相互融合的,从而形成完整的社会舆论场。如何推动两个舆论场融合成一个主流舆论场,是党报新闻工作者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被誉为党报灵魂和旗帜的新闻评论,有鲜明的政治性,宣传和解释党和政府的主张,承担着上传下达的重要功能,在舆论引导方面发挥着舆论风向标的作用。众所周知,互联网的发展和移动终端的兴起,使传统报业受到巨大的冲击,“纸媒衰落”的声音不绝耳语,据此,有人认为,党报评论已经可有可无。不可否认,党报在资讯的短平快和与读者的互动上的确处于劣势,但也因此,党报更需要依靠思想的深度和张力赢得读者。实际上,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舆论场复杂多变,加之媒介竞争空前激烈,报纸竞争正由独家新闻向独家观点转变,就此而言,党报评论的地位和作用并没有削弱,反而大大加强了,已成为党报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党报姓党,党报评论必然也要旗帜鲜明,牢牢掌握话语权,抢占舆论高地。尽可能增强党报的舆论场作用,打通官民舆论场,旗帜鲜明地唱响新时代党的好声音,是当前党报评论的紧迫任务。
及时介入议题,跟上舆论关注热点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被称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异军突起的“第四媒体”,民意在新媒体上的表达更加便捷,不再局限于口口相传,正因为如此,新媒体成为民间舆论场发酵的重要场所,许多全国性的舆论热点事件都是发端于互联网的,比如全国各地发生的幼儿园虐童事件。根据媒体梳理结果,截至12月,2017年以来被媒体曝光的幼儿园虐童事件约有20起,其中北京6起,河北4起,山东2起,江苏2起,吉林2起,山西、浙江、福建、广西等各1起。虐童事件是典型的发酵于网络的全国性舆论热点事件。尤其是11月下旬发生的红黄蓝幼儿园虐童事件,更是引爆了舆论。事件中,多名幼儿家长反映孩子被针扎、喂药片、围观猥亵等,甚至还有涉军传闻,传闻“老虎团”军人参与虐童的信息强烈刺激了网民的情感底线,一些不明真相的网民发帖对军队和军人进行否定性评价甚至言语攻击,舆情陷入了非理性境地。
舆情汹涌之际,新华社迅速介入调查,与公众情绪保持理性距离,对传闻进行了证实或者证伪,让真相逐渐浮出水面。面对这一重大公共事件,在舆论最猛烈的时候,党报没有“缺席”,也没有“失声”,主动介入议题,跳出事件本身亮出理性观点,引导社会舆论,如《人民日报》发表评论《虐童事件再现,“幼有所育”的底线不容击穿》,文章谈到,消灭虐童事件要让法律有牙齿、课堂有阳光、监管有力量、幼师有素质。真相扑朔迷离,《人民日报》主动介入议题,跳出具体事件,引导舆论从关注具体事件到关注幼儿群体生活状态,到如何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获得了受众的高度认可。作为地市党报,《梧州日报》对此也没有沉默,而是主动跟上舆论关注热点,在评论专版“观点·民声”中发表本地作者的来稿《斩断“虐童之手”》,从彻底根治幼儿园教师虐童乱象的角度给出了一些富有建设性的意见。
及时发声,迅速跟进,是党报评论对舆论热点事件应有的态度。对于重大公共话题和民生事件,党报评论要主动承担起引导舆论的责任,理性剖析社会问题,旗帜鲜明地亮出自己的观点,澄清谬误,将社会舆论引向正确的方向,从而增加官民舆论场的重叠度,增进社会共识度。主动介入,就会赢得时间,也就赢得了话语权,赢得了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如果党报对舆论热点事件漠不关心,长久“失声”,公信力势必会受到影响。
抵制舆论噪音,形成舆论引导合力
当前,意识形态领域错综复杂,既有昂扬向上的主旋律,也有喧嚣刺耳的噪音,舆论斗争日趋复杂、激烈。舆论斗争是在舆论主动权、话语权和影响力的斗争,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而互联网更是舆论斗争的主战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给受众提供了信息无限传输的机会,同时也为舆论噪音提供了生存土壤,因此,网络舆论与最真实的民意存在一定的距离。舆论噪音消极颓废,蔑视主流社会价值观,仇富、仇官、反政府、反社会等极端思潮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舆论噪音容易造成舆论混乱,增加舆论引导的难度。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新闻评论作为直接影响社会舆论的最权威的新闻文体,抵制舆论噪音,形成舆论引导合力,增强对民间舆论场的影响力,党报评论责无旁贷。
民间舆论场难以摆脱的弱点之一,就是信息的失真和意见的失当,正因为人人都可以发言,也就难以保证这些意见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言论。非理性、盲目从众、蓄意造谣等,让民间舆论场难免成为污浊之地。舆论噪音常常披着伪善的外衣,你说“反四风”,他会说“禁止高档消费会影响经济”,你说“治理污染关停工厂”,他会说“阻碍经济发展”,你说“从严治官”,他会说“再严下去会导致公务员辞职潮、下海潮”……这些错误的论调有的颇具迷惑性和欺骗性,如果不坚决抵制,会让社会人心涣散。
对错误的价值观念和错误言论等舆论噪音的批判,《人民日报》鲜有缺席。例如,2017年8月,讲述慰安妇老人生存现状的纪录片《二十二》上映,但纪录片中老人们的截图竟然被制作成“表情包”,《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别让对历史的铭记毁于“表情包”》对此进行痛批,认为“慰安妇表情包”与此前少数微博大V侮辱革命烈士、某企业借“恶搞”烈士做商业营销等,“都是对牺牲和生命缺乏敬畏之心、对社会共同价值理念缺乏基本尊重的表现”,“不是所有东西都可以拿来娱乐消费,一个民族如果记不得曾经的痛,就唤不醒今天的梦”。极富感染力的文字,散发出思想的光芒,让读者为之叫好。
对舆论噪音的批判,《梧州日报》也毫不吝啬。2017年10月12日,《“小粉红”“小青马”,爱国也要“萌萌哒”》在《半月谈》刊出之后,引起了网友热议。《梧州日报》“观点·民声”以此为契机,刊载评论文章《抵制干扰主流的网络“杂音”》,文章提到,在当前的舆论场里,“小粉红”被扣上“爱国贼”的帽子,表达肆无忌惮,俨然成为文明社会的“伤疤”,不少网络“杂音”为了刷存在感,故意与主流声音唱反调:一见到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听国歌升国旗时敬礼就说是被“洗脑”;在人们越来越重视环境的当下,却唱衰环评制度,认为环评制度该淡化,该退出历史舞台。文章呼吁构建文明理性的公共空间,必须抵制干扰主流的网络“杂音”,少一些对抗性的声音,多一些建设性的声音,才能更好地凝聚共识,涵养提升我们的公共精神。文章尖锐地批驳舆论噪音,观点掷地有声,直抵人心,很好地巩固了社会共识。
增强良性互动,构建新型舆论格局
打通两个舆论场,要增强官民舆论场良性互动,积极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兼容作用,从而构建新型舆论格局。
传统媒体时代,单向线性传播让传者与受众彼此孤立,无法互动联系。而新媒体时代,传受双方互动频繁,交互式传播方式让人们拥有了一个开放的对话空间,公众对公共事件发表看法更加便捷,舆论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转型期的中国,各种社会矛盾复杂多元,就业、医疗、住房、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等问题,都是民间舆论场讨论热度非常高的话题。当认识存在分歧,焦灼的公众期待党报权威的声音,希望能从党报获取相关信息的权威解读。对于受众来说,党报解读的可信度是最高的。如果党报评论不关注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话题,只对党的方针、政策进行机械解读,势必会空话连篇,造成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相互分离,各说各话。
党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党报评论不能自说自话,要重视群众声音,在官方话语与民间话语之间寻找平衡点,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让官民舆论场良性互动。官方舆论场也要主动拥抱民间舆论场,增加两个舆论场话题的重叠度。
《梧州日报》评论专版“观点·民声”就肩负着这样的使命:倾听来自各方的声音,为公众提供一个言说的空间与表达的平台,让人们亮观点、抒胸臆、提诤言、寻良策。该版面设置的初衷,就是要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在这个公共话语平台,有官员声音,有专家观点,也有百姓意见,多元声音得以表达,彰显了党报媒体的地位和胸怀,在探索官民舆论场良性互动上可以说是一个积极的有益尝试。
此外,打通两个舆论场,离不开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深度融合。媒体深度融合是当前中国媒体发展的主旋律,许多党报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比如,曾获得“中国地市党报媒体融合十强”称号的《梧州日报》,始终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贯穿媒体融合发展各环节、全过程,形成了“报纸—新闻网站—数字报—手机客户端—微信公众号—微博认证账号”的全媒体矩阵,做强做优党的新闻舆论阵地,实现了影响力和话语权的华丽“逆袭”。在中央大力推进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官民舆论场的融合进程也将得以促进。